返回

我在大明割韭菜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257章圣人已死(1/ 2)
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

复社的实力是很强的。

在崇祯年间,复社下面有三千多人,而且大多数是读书人。

这些人在地方上颇有名望。

也不是说读书人不行。

太平的时候,国家肯定是需要读书人来治理的。

但问题就在于,明朝末年,读书人的意识形态有大问题。

准确的来说,是整个大环境的意识形态有大问题。

例如后人吹嘘的明朝不和亲、不割地、不赔款这些。

这些其实没有什么好吹嘘的。

可能很多人是反感鞑清的无能,所以才吹。

但吹得有点过头了。

国家政治层面,不是一句不和亲、不割地、不赔款,就能解释的。

中国古代的上层意识形态,到了明末,已经进入到一个僵硬的死局。

汉唐这样的强盛王朝都有和亲。

和亲是政治手段,是为了让国家更加平稳,赢取时间。

所谓的骨气,在政治层面毫无意义,并且还会坏事。

例如崇祯年间好几次皇太极想议和,朝堂上的人却碍于天朝面子,或者说服自己让自己表现得有骨气,打死不承认大明朝不是建奴的对手。

这种事情,换做汉唐,就乖乖承认现在不是对手了,好好议和吧,猥琐发育吧。

这种情绪化的意识形态对抗非朝堂独有,民间的读书人也非常常见。

例如此时此刻,复社的这帮人都觉得自己铁骨铮铮,敢于对抗暴政。

实际上呢?

他们连朝廷的新政都没有去了解过,听风就是雨。

你要问他们为什么当今朝廷是暴政,他们会告诉你,朝廷杀了这么多人,难道不是暴政吗?

越是无能的人,越喜欢往道德高地上爬,因为他们脑子里实在没有什么东西,唯有一句:我很善良啊,我是个好人!

只要说了这句话,他们仿佛所有贤者附体,瞬间充满力量。

当天夜里,一群热血的读书人走上了街头。

讽刺的是,这件事复社的两位老大还不知道。

张溥和张采二人刚刚在郑三俊府上谈完,了解到了目前的情况。

本来张溥是这么跟这才说的:“局势复杂,吾等暂且不要轻举妄动,还待探明实情,方才我观郑大人说话之时,有难言之隐,怕是实情多有曲折。”

张采也赞成他的话:“今日之事,吾等改日一起赴京请求面圣。”

等到他们到复社的时候,发现复社已经人山人海。

不仅人山人海,许多人已经从里面出来,三五成群到了大街上。

到大街上干什么?

游行!

游行?

明朝有游行?

明朝还真有游行。

明朝的皇权的确加强了,但明朝中后期已经属于小政府,小政府意味着对全国各地的地方管控是很弱的。

这就造成了许多地方的权力真空。

地方不受控,掌握了思想、金钱和权力的人就容易放飞自我。

大明朝的读书人已经习惯了不受管制。

所以养成了许多自我为中心的习惯。

你要说这是人文主义的觉醒也不对,毕竟大家还是信奉儒学圣道的,并且儒学已经儒教化。

张溥一看,顿时脸色苍白。

这下坏了。

他和张采连忙组织剩下的人。

“诸位不要冲动,今日之事尚且有诸多疑点,诸位请听吾一言。”

“张兄,汝为复社之首,习圣人之道,今日朝堂鹰犬爪牙涂炭社稷,残害忠良,汝莫不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?”

“张兄,吾等敬重你正气浩然,这朗朗乾坤,昭昭日月,正义必要是要得到伸张的,朝廷无道,吾等当推行圣道!”

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